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六大有前途的医疗技术

近年来,大量革命性技术创新给医疗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国外一项基于2009-2014年医疗市场现状的报告列出了10项增长潜力巨大的医疗新技术,如胶囊内镜、药物输送系统、分子诊断与靶向治疗、移动医疗等,市场总估值高达4543亿美元。本期,我们选择其中6个前景最被看好的技术,并请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刘思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尤长宣、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兼创伤病区主任张立海、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副主任刘清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兼信息中心主任刘帆等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解读并展望。

影像诊断,减轻痛苦

代表:胶囊内镜

有报告显示,十大医疗新技术中2/5(约177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来自内科诊断技术,包括核医学成像、胶囊内镜等。

美国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医用成像技术将成像时间缩短为几秒,拍出图像是三维、全彩的,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过去的穿刺活检。比如核医学成像技术为肝纤维化的无创检查打下基础;胶囊内镜让患者免受痛苦。刘思德介绍说,胶囊胃镜比普通胶囊略大,有一个米粒大的摄像头。吞下后,它会以每秒两张的速度拍照,并将照片实时发送到体外图像记录仪中,6~8小时后随大便排出。医生只需分析收集到的照片,就可对胃肠道的状况一目了然。“胶囊胃镜甚至实现了在家检查,然后用手机、电脑将照片发给医生,就可能早期发现胃癌等。”但它也有弊端,如8小时拍出的5万张照片中,七八成是没有诊断价值的,而且存在盲区。这些问题需要厂家和医生合作解决。

分子诊断,定位癌症

代表:分子靶向治疗

顶尖科学杂志《自然·遗传学》早在几年前就将分子诊断技术列为十大健康技术之首。它在遗传病、传染病、肿瘤等的预防、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上发挥巨大作用。

以肿瘤为例,世卫组织发布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指出,2012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为220万,占全球总数的26.8%,我国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解决之道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及对晚期肿瘤进行精确治疗。尤长宣说,约八成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传统化疗属“试错治疗”,往往按照指南选择一种化疗方案,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有效则继续原方案,无效则更改方案。该模式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尤长宣说:“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与基因异常有关,比如肺癌,特别是肺腺癌,多存在特定的驱动基因。要明确驱动基因,就需要分子诊断来帮忙。”找到特定基因,给予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好且副作用小。比如携带EGFR敏感突变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给予EGFR-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治疗,疾病控制率可达90%,患者无需住院,生活质量很高。许多药企因此投身该领域,分子诊断市场以15%~18%的年增长率递增。

微创技术,缩小伤口

代表:微创内固定

1987年,法国医生穆雷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创了微创外科新纪元。几十年来,从胃肠镜到腹腔镜,微创概念已深入到各医学领域。有国外学者将微创外科、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并称为21世纪医学发展三大主流。

骨科微创技术正引领方向。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易发生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例,张立海介绍说,过去多采用动力髋螺钉,也就是“打钢板”固定,创伤大,患者需长期卧床,易诱发血栓。“我院统计,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死亡率约6%,甚至高于恶性肿瘤。”随后,伽马钉等微创设备的开发克服了手术切口大的问题,但不能把伤骨完全复位。对此,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院院长唐佩福设计出内侧支撑髓内钉,通过微创内固定技术,在伤骨内侧增加一个固定。该技术让患者可以早下地,避免发生致死性并发症,并得到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认证、批准,并在国内推广。

药物输送系统,按需给药

代表:纳米晶体技术

国外报告显示,附加有药物输送系统(DDS)的药品已占据约110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DDS早期研究集中在缓控释制剂上,让患者打一针就能维持较长时间。比如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曲普瑞林微球、利培酮微球等在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近几年,DDS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弥补因药物本身化学结构所导致的生物利用缺陷。比如美国阿维马克斯(AvMax)公司开发的肠道滞留技术,使药物在生物利用度最佳的小肠停留,保持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美国义隆(Elan)公司的纳米晶体药物输送技术包含一种防止聚集和改善溶解的赋形剂,解决了择时给药问题,药物输送与人体节律同步,保持24小时均衡的血药水平,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已产生效果。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莫顿研发了一种治疗癌症的双药、延时纳米输送系统,可避免癌细胞对化疗药产生抵抗。可见,纳米技术是DDS发展的重要方向。

非侵入性检测,取代穿刺

代表:唾液检测血糖

血液、羊水、骨髓……这些液体的指标是许多疾病的诊断依据。但获取它们需要穿刺,有侵入性,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容易交叉感染。像糖尿病患者更需要不间断监测血糖,治疗依从性较差。

基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非侵入性检测设备的发展,为患者带来希望。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012年报道,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一种传感器,能通过泪液和唾液检测糖尿病,还可诊断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临床与转化遗传学系副主任玛丽·诺顿博士则开发出非侵入性产前检查技术,可检出超过80%常见染色体三倍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有望取代绒毛膜取样和羊水穿刺。

随着可穿戴医疗的发展,非侵入性检测技术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全天候监测。比如以色列BIG公司开发出手表式血糖监测装置,通过测量生物电阻变化监测病情。但美国科技杂志《收集世界》提出,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仍处于开发初期,尚无产品上市。刘清君说,如何保证数据更准确、分析更可靠,是此类设备面临的技术难题。

移动医疗,保证安全

代表:医院信息化

一位美国医生坐在办公室,就能通过可穿戴设备查看中国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移动医疗带来的美好展望。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埃里克·托普将其列为最具潜力的医学新技术。

移动医疗的优势在于以病人为核心,最大限度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提高效率。刘帆说,输液或发药时,护士用移动掌上电脑分别扫描患者腕带及药品上的条形码,若匹配则会弹出“执行成功”的字样,否则会给出“病人与医嘱不匹配”、“医嘱不存在”等提示,实现用药零差错。另外,北大人民医院每天门诊量过万,患者排队缴费耗时多。经过调查发现,每天约有25%的患者使用银行卡,于是医院配备了7台移动收费车刷卡结算,减少排队时间。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报告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移动医疗将在慢病管理、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发挥作用。

版权所有 2013-2014 深圳市大深生物医学工程转化研究院 0755-86937589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软件产业基地4栋D座1006